吾斯之未能信

吾(われ)斯(それ)を之(これ)未(いまだ)信(しん)ずること能(あた)わず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非第一、第二人稱與不定稱

顯示文章
他、誰,再見。
隱藏文章


近称(漢字)

中称(漢字)

遠称(漢字)

不定称(漢字)

人称

こ、これ(之、是、此、伊、玆、斯)

そ、それ(其、厥)

か、かれ(彼、渠、伊)、あ、あれ

た(誰)、たれ(誰)、だれ(誰)、なにがし(何某、某)、どなた(何方)

事物

こ、これ(之、是、此、伊、玆、斯)

そ、それ(其、厥)

か、かれ(彼、渠、伊)、あ、あれ

いづれ(孰、何)、どれ

場所

ここ(此処、此、玆、斯)

そこ(其処)

かしこ(彼処)、あそこ

いづこ(何処)、いづく(安、焉)、どこ(何処、何所)

方向

こち(厥)、こなた(此方)、こちら(此方)、こっち

そち、そなた、そちら(其方)、そっち

あち、あなた(彼方)、かなた(彼方)、あちら、あっち

いづち、いづかた(何方)、どちら、どっち

副詞

こう

そう

ああ

どう

上表所列者,日語非第一或第二人稱的代詞。近稱、遠稱與中稱,合起來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第三人稱。

此表收錄了部分文言。括號內為所對應假名的常用當字,并不全面。比如『斯』也可以注為『それ』。此時的『それ』之『斯』與讀作『これ』的『斯』不同。後者只是代詞,而前者除作為代詞外,還可以是古漢語中的虛詞,如發語詞,比方『斯夫』。

 いづれ等假名的當字可以是『何』。なに的當字也可以是『何』。二者語法上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代詞而後者一般是名詞。意思上,前者的『何』相當於『哪個』,而後者的相當於『什麼』。雖然在有些場合,句子中的『哪個』或『什麼』換成『什麼』或『哪個』并不會改變句意,但二者畢竟是不同的。

由於現代漢語中沒有相對應的概念,所以華人初見近、中、遠稱可能莫名其妙。看過《古畑任三郎》的古董收藏家殺人案的也許會注意到:幫兇看著眼前的瓶子向身邊的古畑介紹說『那個瓶子』。古畑一下注意到其用語不自然。幫兇趕緊為自己解釋。這個片段譯制成漢語後沒有日語原版的精彩。因為漢語對中稱或遠稱的翻譯,一般都是『那』。的確都是那,但指代有所不同。

瓶子在身邊,靠近古畑,這時候幫兇應該以『その壺』稱呼他——對不起,片中那個東西大概是壺,但我認為是瓶——而不該用『あの壺』。否則聽上去像在回憶。未必非得是以前的事物不可,但至少不在眼前,得從印象中、意識中把要表達的事物帶出來。

當然中稱與遠稱最原始的區別還是距離不同。問自己手上拿著的是什麼:「コレは何だ?」問對方手上拿著的是什麼:「ソレは何だ?」問不在雙方身邊,在貨架上的某東西是什麼:「アレは何だ?」這個區別直觀些。

但讓華人不明就里的恐怕還是那些微妙的差別。《伊豆の踊子》中,男戲子在學生走了後對老板娘談論起他,用的稱呼是『アノ~』。這時他顯然不能用『コノ~』,因為要談論的對象并不存在於說話人所在場景;但如果說『ソノ~』,旁聽者就會認為說話人談論的對象可能是聽話人不知道的,也許說話人自己也不知道。

在行文上下中,這種代稱看上去簡潔了許多。因為既然存在於上下文,這裏的指代自然都是現實存在的,一般不會用到遠稱。如果用到遠稱,那就不是行文上下的結構問題,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此時遠稱的內容不是指代上下文,而的確是指代文外的事物內容。除此之外就和漢文中的『這』、『那』的區別差不多了。

差得多一點點的是引述時的副詞表達方式。以一組例子即可明示用法的區別:

彼がコウ言う:「ああいう人は変だ」と。(他說:『那種人很奇怪。』)

「ああいう人は変だ」と彼がソウ言う。(『那種人很奇怪。』他說。)

請注意的是兩句中的片假名部分。

 另外,日語常用表達方式中有很多地方也有そう,比如ソウです、ソウか。但是這些表達方式中的そう雖然也大抵表示『那樣』,但可能與名代詞變成副詞後的『そう』不同源。其實那些表達方式的そう源自さよう,寫成漢字是『左様』或『然様』,意思是『那樣』,『這樣』,就只是重復或強調已出現的事象。日語告別語的さようなら中的さよう,就是這個さようさようならさようならば,直譯的話是『那就這樣吧』。還有一種告別表達是『それでは』。此處それ即本文主體所述之代詞それそれではさようなら都表示告別,直譯的話意思也是差不多的。不過沒準這二者確實同源。莫須有。